当寿山石的温润邂逅篆刻的锋芒,当千年碑拓对话当代拼贴艺术,当亲手包制的扁肉在蒸腾热气中成形……近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以暑期“三下乡”为契机,联合开展“感知福州”文化研学活动。组织中外学子走进福州雕刻总厂、一方山艺术空间和尚干镇美食工坊,通过亲手雕刻温润如玉的寿山石、体验千年拓印技艺的匠心传承、参与非遗扁肉制作的全过程,让中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完成了一堂跨越语言与国界的中华文化实践课。
在福州雕刻总厂,中外学子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石艺对话。巧夺天工的寿山石雕令众人驻足,而古法铸印体验更让国际生们屏息凝神——指尖轻压间,“福”字纹样跃然泥章之上,千年工艺在跨文化交流中焕发新生。
今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开设的《拓印基础》选修课程吸引了来自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0多名国际学生积极参与。在一方山艺术空间,该课程的期末考核与非遗体验完美融合,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课。工艺师现场示范如何将石碑上的文字图案“拷贝”留存,学子们纷纷上手专注拓制。当宣纸覆上碑面,汉字的笔画在墨色晕染中逐渐清晰,看到课堂上的知识在一次次轻刷拍打中化为手中的作品,学子们不禁被非遗技艺的魅力折服。
当纸墨余韵犹在,尚干镇美食工坊氤氲诱人香气。福州传统小吃“扁肉”的制作体验正如火如荼展开。“扁肉之魂,在于皮薄如蝉翼、馅鲜若山泉”,老师傅的生动讲解引得大家会心一笑。同学们围聚案前,小心翼翼地托起面皮,学着将肉馅包成“白玉元宝”。有人捏出了创意造型,有人专注追求传统技法,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饱含心意的扁肉接连诞生。这场美食制作不仅让留学生们领略了福州饮食文化的精髓,更在揉捏之间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温馨桥梁。
墨色晕染,拓印千年文脉;巧手翻飞,包捏人间至味。当宣纸上的“金石印记”遇见掌心里的“扁肉飘香”,这场跨越视觉与味觉的沉浸体验,让学子们在方寸之间触摸到了福州最鲜活的文化肌理,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魅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诗瑶 通讯员魏强 陈力彦)
免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