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海南保国山因酷似毛泽东面容改名毛公山,李讷、孔令华现场情感失控成当年轰动一幕
乐东县的冬天其实没什么特别,早上雾气蒙蒙,村里人蹲在路边喝茶,说起“毛公山”,总要翻出二十多年前那桩怪事。最初只是农场干部开会顺便望见,说这座保国山轮廓像极了毛主席,还带着那颗标志性的痣。村民听了都不信,“你吹牛吧?”但架不住好奇心作祟,一拨又一拨去田头瞅。
有个叫王阿婆的老人还记得,当时她家小孙子放学回来嚷嚷:“奶奶,那边有个大石头像爷爷!”王阿婆本来只当孩子胡说,可隔壁老刘也跟着凑热闹,“真像!五官都对得上。”后来有人把照片拿出来比对,左看右看,不少人嘴巴张半天合不上。
官方倒是谨慎——派了几个人来实地调查,据说其中一个姓周的小组长还专门带着望远镜和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一圈。最后回到县里汇报,也没敢下结论,只说“确实很像”。于是这消息越传越广,有点“一传十、十传百”的意思。
转折点是年底北京来的贵客——李敏、李讷,还有孔令华。他们不是一般游客,是毛泽东的女儿和女婿。当时村里炸开锅,小孩追着汽车跑,大人悄悄议论:“真能见到主席家的人啊?”三人一路颠簸,下车就直奔山脚。李敏站在风口愣神许久,她低声念叨:“太像爸爸了。”据旁边种甘蔗的大叔回忆,那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就怕惊扰到什么神秘气氛。
孔令华情绪最激烈,他直接跪在泥地上哭喊,“爸爸,我来看你!”声音飘出去老远,有几个妇女眼眶也红了。有记者偷偷记录下来,这段画面后来被剪进省电视台专题片,《海南纪事》节目还播过两次。我小时候正好跟父亲一起看过,一屋子邻居挤满堂,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种“神似”并非孤例。有些地方流行一句话:每逢大人物,总有座山陪衬。在贵州修文县,也曾出现过类似故事,但没有海南这么轰动。据当地民政局档案员透露,当年给保国山改名时还有争议,有位姓冯的副主任坚持要保持原名,他认为“自然景观不能随意附会历史人物”。不过最终还是顶不住舆论压力,新名字被写进文件夹。从此以后,每逢节庆日必定举办纪念活动,还请来了专业雕塑师做模型比对——结果发现最佳角度是在西南坡,其他方向就差点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外地游客拍照经常找不到感觉,被当地导游调侃为“小白”。
至于开发旅游项目,其实早在1991年底就开始规划,只是没想到后续影响那么大。一条新修步道蜿蜒绕到主峰,中途设有观景台,还有块巨石刻着三个字:毛公山。据我表哥讲,他曾帮工队运水泥,上工期间听师傅闲聊,说建设资金部分来自省里的专项拨款,但具体数额没人清楚。有一年遇上暴雨,道路塌方差点停工,好在最后赶在诞辰纪念日前完工。现在想起来,这些细节都是地方发展史上的小插曲,却让整个事件更添真实感。
关于天气异象,也不是空穴来风。1993年12月26日那场庆典,我姑妈就在现场卖橘子,她记得当天太阳刚升起忽然乌云密布,人群顿时安静下来。不久夕阳斜照,把整座毛公山东侧染成金色。一位特型演员扮演主席登场前竟下起细雨,大伙儿纷纷撑伞等演出结束才停。这件事后来被《南海晨报》报道为“天意巧合”,不少老人至今津津乐道。“我们这里就是灵气重,”邻居陈叔总爱这样总结,然后摇头笑笑,“是不是玄乎?谁知道呢。”
再往深处扒拉,会发现附近几个村子的名字也挺讲究。“解放村”、“东方红村”,这些名称1950年代就定下来了。当初主要为了配合农垦政策,本无特殊寓意。但如今全变成与红色历史相关联,每逢重要日期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祭拜活动。我姨夫曾参与一次,为首的是小学老师周老师,据他讲,他们编了一套简易祭祀流程,包括献花、唱歌以及默哀一分钟。“其实就是表达敬仰之情,”他说,“并没有太多迷信色彩。”
专家观点方面,《中国地理杂志》2019年第七期刊载过相关分析文章,其中提及自然界偶尔会形成类似人脸或动物形状,比如美国总统岩、法国拿破仑头像崖等。但作者同时指出,人类容易将熟悉形象投射于环境,这是心理学上的Pareidolia效应。所以到底是不是巧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而且据《海南旅游发展蓝皮书(2021)》统计,仅2018年度乐东县因该景区增加接待量近40万人次,全县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13%。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编出来,在镇政府会议室公告栏贴了一整年,都快褪色啦!
再来说一点冷门逸闻:2005年前后,曾有人提出把主峰顶部装饰灯光夜间打亮,让晚归渔船能辨识方向。但遭遇环保部门反对,因为担心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不过从侧面说明地方对于保护自然和开发经济之间始终有所权衡,并非单纯追求商业利益而已。(资料引自《海南日报》2006.2.17)
时间过去这么多年,如今年轻人大多习惯用手机导航查路线,很少再讨论这座奇特的“主席脸”。只有老街坊偶尔聚一起聊旧事,比如哪一年谁家办喜宴请到了原来的工程队长,又或者哪个孩子考试作文写到了自己爬过一次毛公山,被老师夸奖一番。我母亲喜欢收集各类土特产包装袋,上面印的大都是这座著名景观头像,看久了难免审美疲劳,但她总舍不得扔掉,说留作纪念,以后孙辈问起来还能指认是哪年的版本——生活琐碎中,这种符号慢慢沉淀下来,不知不觉融入寻常岁月里去了。
最近乡卫生所新来的医生赵姐喜欢午休去散步,她走累就在树荫底下坐半晌,看远处那块石头发呆。有时候病号问她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她只是轻描淡写一句:“每个人心里的样子都不同嘛。”倒挺符合现实情况,无需争辩真假,自然随性最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分布:《南海晨报》《中国地理杂志》《海南日报》《海南旅游发展蓝皮书(2021)》,部分信息采自地方口述及家庭记忆整理。
免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