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仙出手,果然不同凡响。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干了件大事,他站在全国14亿人面前,几乎是扯着嗓子喊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口号:“要买就买印度造,别碰外国货!”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民族情绪上头的感觉?可就在这片沸腾的爱国声浪背后,印度经济的底色却有点冷。外头,大洋彼岸的关税大棒正磨刀霍霍;家里,对华贸易的窟窿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而那根牵动着无数人神经的GDP增速,也始终在6%的门槛上徘徊。
莫迪这场声势浩大的“国货运动”,到底是给印度经济注入的一针强心剂,还是又一场海市蜃楼般的政治秀?
洋人要动手咱先关上门
故事得从9月21日说起。莫迪在一场全国讲话里,不光是动员老百姓支持国货,甚至把话说到了这份上:让店家们主动下架进口商品,还号召大家回家都掏出小本本,记一记自己从早到晚用了多少“洋玩意儿”。
这盘棋下得很大,目标直指2047年,印度建国一百周年,届时要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零进口”的发达国家。
莫迪为什么这么急?说白了,是外面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特朗普正在大洋彼岸摩拳擦掌,准备重返白宫,他那套“不高兴就加关税”的打法,全世界都领教过。高达50%的关税威胁,就像一把悬在印度头上的剑。
你可能会说,印度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度也就8%,不算高吧?但问题在于,这8%里面,塞满了电子、医药这些印度视若珍宝的支柱产业。一旦这条路被堵死,那真是伤筋动骨。
出口这驾马车要是跑不动了,经济增长的希望就只能全押在内需上。所以莫迪这番慷慨陈词,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外部重压下的应激反应,想用自家庞大的消费市场,来对冲随时可能到来的出口寒冬。
国货的壳子中国的芯
如果说美国的关税是外患,那“印度制造”自身的虚胖,才是真正让人脑仁疼的内忧。这也是莫迪急着把“买国货”的旗子插遍全国的另一个核心原因。
“印度制造”这个口号,喊了不是一年两年了,但现实总带着一丝尴尬。掰着指头算算,印度制造业在整个GDP里才占了15%,离当初定下的25%小目标,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更要命的是,这个本就不算壮实的制造业,还是个离不开“进口奶粉”的巨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跟咱们中国的生意。一来二去,贸易逆差已经干到了一千多亿美元,简直是个无底洞。
这背后,是印度产业链空心化的切肤之痛。你可能很难想象,印度市场上卖得火热的所谓“印度产”手机,拆开一看,九成的零部件都得漂洋过海从国外运来;至于更核心的芯片,这个依赖进口的数字同样高达90%。
这就意味着,即便印度老百姓热血上头,响应号召去买一部“印度制造”的手机,他们掏出去的大部分卢比,最终还是会转个圈,流进外国工厂,特别是中国工厂的账户里。这种尴尬的现状,让“买国货”的口号听起来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经济账背后的选票账
当然,要读懂一个政治家的操作,光看经济账是远远不够的。莫迪这记“国货重拳”,拳风里夹带的,还有精明的政治算盘。
每当经济增速放缓、就业问题尖锐的时候,打“民族情感牌”总是一招屡试不爽的妙棋。莫迪非常巧妙地把“买国货”这件事,和“农民的生计”、“年轻人的饭碗”这些最接地气的话题捆绑在了一起。
这么一包装,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瞬间就被拔高到了爱国、保就业的道德高地。对于即将到来的大选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动员令,能有效地把民众对经济现实的焦虑,转化为对领袖的支持,顺便为自己收割一大波选票。
说白了,这场运动,面子上谈的是国货,里子是想保住经济,但最终瞄准的靶心,恐怕还是莫多老仙自己那张通往总理宝座的长期饭票。
口号能顶多久现实有多冷
那么,这场运动到底能走多远?短期来看,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助推下,或许真能刺激一波消费热潮,让本土商品的销量曲线抬头那么一下。
但消费者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当印度本土产品的质量、价格、设计都拼不过进口货时,单靠一腔热血,又能燃烧多久呢?
把眼光放长远,问题就更棘手了。“印度制造”的崛起之路上,横着三座绕不开的大山:支离破碎的产业链、三天两头掉链子的基础设施,还有严重匮乏的技术人才。
数据不会说谎:印度70%的芯片零件、60%的手机组件靠进口;每年因为电网崩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美元;而高技术工程师的缺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万之巨。
结语
只要这些根子上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印度就很难走出“口号震天响,生产直掉链”的怪圈。
莫迪的呼吁,像一把锋利的小刀,轻轻划开了印度经济那件光鲜亮丽的外衣,露出了里面的真实底色。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没有一套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没有扎实的技术根基,再怎么热血的口号,最终可能都只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这场声势浩大的国货运动,究竟会成为点燃印度产业革命的星星之火,还是沦为一场转瞬即逝的民族主义狂欢?或许,答案早就写在了印度那张长得望不到头的进口商品清单里。
免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