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崇祯皇帝在前往那棵老歪脖子树之前,特意留下了遗诏,明确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这里所说的“诸臣”,主要指的就是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东林党起初是明末江南地区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因他们常在东林书院聚集讲学而得名。这个党派与当时权阉集团形成鲜明对立,明末的政治局面因此激烈纷争不断,党争形势异常复杂。
关于东林党,历来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明朝灭亡,东林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盲目排挤异己,打击异见,但自己在掌握权力后却无力应对内忧外患,任由局势恶化。东林党内部的激烈党争不仅使自身遭受致命打击,也导致明朝灭亡后党争余波未平,一直延续至南明覆灭。整体来看,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东林党的评价是负面的。不过,从他们明朝灭亡后的坚守节操来看,或许能见到东林党人另一面的光辉。
展开剩余82%东林党人毕竟出身书香门第,许多人有士大夫特有的节操和气节。明朝灭亡后,许多东林党成员选择殉国,维护自己的操守和尊严。他们用行动给那些投降清朝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诠释了何为读书人的骨气。
孙承宗的事迹值得一提。严格说来,孙承宗并非明亡后才殉国,而是在抵抗清军时城池陷落,拒绝投降,自缢而亡。早年他是明熹宗的老师,享有“帝师”之称。明末时深得熹宗宠信,肩负宁锦防御重任,但因得罪权阉魏忠贤,曾被迫辞官归隐。崇祯皇帝即位后召回任职,继续抵御后金进攻,却屡遭朝廷排挤,最终再次辞官归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犯,孙承宗带领家人守卫高阳老家,城破被俘,他坚决不投降,选择自缢而死,家族成员也多为国殉难,堪称满门忠烈。南明时期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乾隆时又追谥“忠定”,无论明清,两朝均对其忠诚表示敬重。
史可法也是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崇祯自缢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继续抗击清军,官至督师、兵部尚书,镇守重要城池扬州。虽为忠臣,能力却有限,且南明朝廷内讧严重,他任内部纵容属下相互残杀,致使扬州城在清军进攻下不到一天便告失守。史可法坚持节操,拒绝投降,被清军处死,南明追谥“忠靖”,乾隆朝又追谥“忠正”。
刘宗周是万历时期进士,明熹宗时曾任礼部主事。因参与东林党弹劾魏忠贤被削籍为民,崇祯继位后出任顺天府尹,官至左都御史,多次上疏朝政,因观点激烈再次被革职。南明时期复职,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辞官归乡,居住在山阴。清军攻陷杭州时,刘宗周当天绝食以示抗议。清军贝勒博洛闻名欲以礼招降,遭拒绝,刘宗周绝食二十三天后去世,表达了誓死不降的决心。刘宗周是明末著名思想家,他提出的“慎独”思想至今传颂,且被载入明史。
解学龙为万历后期进士,天启时因反对魏忠贤被弹劾削籍,崇祯时复职,任江西巡抚,成功平定盗匪,政绩显著。但因党争激烈被贬贵州。明亡后被南明征召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清军攻破南京后,解学龙与儿子一同投江殉国,表现出坚贞节操。
钱谦益,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因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成婚闻名。他是东林党领袖之一,曾任礼部侍郎,一度与温体仁争权失败后被革职。南明时期拥立福王,官至礼部尚书。清军入侵后,钱谦益选择投降清朝,担任清朝礼部侍郎,但私下仍与反清势力保持联系,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他既不愿赴死,也不甘心为清朝效力,虽文学成就卓著,却因投降遭诟病,乾隆时期被列为失节之臣,其著作被禁。
房可壮,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与东林党人关系密切,入《东林点将录》。天启时联名弹劾魏忠贤,遭嫉恨下狱险遭杀害。崇祯即位后官至副都御史,后因被指挟私被撤职,回乡益都。清朝入关后,他率领青州士绅杀死大顺党派县令,投降清朝,任大理寺卿,后官至左都御史,顺治四年去世,追谥“安恪”。清代修《明史》时,他被列入贰臣传乙编。
张凤翔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天启时任兵部尚书,崇祯时任工部尚书。明亡后直接归顺清朝,先后任清朝户部右侍郎及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晚年归隐故里,病逝后未获谥号,列入《明史》贰臣传乙编。
吴伟业,崇祯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因党争仕途不顺,辞官归乡。南明时期被征召为少詹事,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再辞官。清朝入关后长期隐居,领导文坛复社。后因亲家陈之遴推荐入朝为秘书院侍讲,继而任国子监祭酒。吴伟业与钱谦益类似,不愿仕清又缺乏殉国勇气,常要求辞职未果。丁忧归乡后不再出仕,终老家乡,亦被列入《明史》贰臣传乙编。
龚鼎孳是崇祯七年进士,任兵科给事中,多次弹劾权臣。李自成攻陷北京时,他曾投水自尽未遂,被救后转而投降大顺政权,任太常寺少卿。清军入关后,他再次投降,任礼部尚书,康熙年间去世。因两度失节,南明时期被唾弃,清朝亦不待见,乾隆时期被列入《明史》贰臣传乙编。龚鼎孳妻子为秦淮八艳之一顾横波,明亡时两人投江自尽被救,后劝丈夫以死殉国,但龚鼎孳不从,称不死是因妻子阻拦,令顾横波郁闷良久,可见其节操不及民间女子。
除了以上人物,《东林点将录》还记载了其他东林党成员,他们或抗清,或隐居,多未参与清朝政治。比如黄公辅参加岭南三忠起义失败自焚;郑三俊出家隐居;惠世扬一度降清后参与反清运动,行踪不明;侯恂虽投降却未仕官,隐居自耕。
总体来看,东林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各种不同性格和命运的人组成。尤其在明末清初风云变幻时期,各自选择不同道路,结局也千差万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少数人的投降否定了那些坚守节操之人的价值。
虽然东林党在明末曾是强大的政治力量,但清初权力基础在八旗,江南士绅遭到严厉打压,各类文字狱频发,江南士绅逐渐被收服,代表江南士绅的东林党也在清初的政治格局和新党争中最终销声匿迹。
---
改写完成,你觉得这样的风格和细节够吗?要不要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些?
发布于:天津市免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